在“双碳”战略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双重国家命题交汇的历史节点,兰州新区作为“一带一路”关键节点和西北生态安全战略支点,正以“国家生态储备林+”的创新实践,在曾经“风吹石头跑”的秦王川盐碱地上,书写着生态优先型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。这片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土地,如今通过“三绿协同”(系统扩绿、产业兴绿、智慧护绿)的生态治理范式,悄然成长为西北干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“绿色芯片”。
近年来,兰州新区锚定“陇中生态平原”与“省门第一道”绿色走廊建设目标,将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拧成一股绳,以国土绿化行动为笔,在广袤大地挥洒绿色。如今累计造林绿化21万亩,城市绿化率从2012年不足5%的“浅绿”,跃升至36%的“浓荫”,生态蜕变的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兰州新区农投集团作为国有独资企业,肩负着新区现代农业与生态修复的重任。他们深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闻令而动投身绿化攻坚,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契机,在新区北部铺展黄河流域生态储备林项目的宏伟蓝图:以“增绿”为基,让荒滩戈壁生长出规模化林海;以“活绿”为要,构建造林效益化的经营系统;以“护绿”为本,用科学管护守护每一株苗木的生机。昔日风沙肆虐的荒芜之地,正逐步蜕变为新区北部坚实的生态屏障。
科学植绿:从风蚀沟到生态屏的科技突围。农投集团深谙当地干旱少雨的气候秉性,组建专业团队踏遍山川寻访适生品种,最终筛选出杏树、沙枣、杨树等耐旱抗逆的乡土树种,搭配松柏等常绿乔木,织就多层次的复合植被体系。为破解“水从哪里来”的难题,他们全面引入智能滴灌技术,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如同精准的“水分调度官”,实时调控每一株苗木的“饮水量”,全力保障“栽一棵活一棵、造一片成一片”的硬核目标。如今,曾经沟壑纵横的荒坡已换了天地:成片乔木与低矮灌木错落交织,在风中风姿摇曳,形成层次分明的绿色屏障。截至目前,项目累计造林达3万亩,14座智能水泵站如同绿色心脏,9座大容量蓄水池与5座调节前池构成水网动脉,89公里防火应急通道蜿蜒其间,440万米灌溉主支管网如同毛细血管深入林区,集监测、调度于一体的管理用房则成为智慧中枢。从黄土裸露到绿意盎然,从风蚀沙化到生机勃发,这片土地完成了惊心动魄的历史性蜕变。
创新兴绿:让生态价值流动起来。2024年12月,项目拿到首张林权类不动产权证书,证书上清晰载明的林地权属、面积及林木种类,不仅为生态建设筑牢法律根基,更成为激活资源效能的“金钥匙”。农投集团创新探索“效益+”发展模式,让生态保护与效益提升同频共振。
——破解管护瓶颈,创新林地经营权租赁机制。将林地科学划分为生态公益区、经济林区和混合经营区,以市场化运作吸引多家专业企业参与,明确管护责任边界。此举让管护效率提升30%以上,更实现了林木资源盘活与企业降本增效的双赢。
——推进“林水农”协同,项目周边2000亩高标准农田与蓄水池共享联用,同步流转林间土地,探索“以农养林”新模式。通过旱改水工程提质增效,从根本上破解耕地碎片化困局,打破农林系统割裂的壁垒。
——在林间及林下试种黄芪等中药材取得成功,同步设置种植工、护林员等岗位,带动当地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。未来,随着林下产业持续拓展,预计将稳定带动周边农民增收,真正让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,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。
全民护绿:织密智慧守护网。严格落实林长制,将管护责任细化到山头、落实到人头,确保“一山一坡有人管、一树一木有人护”。科技赋能让守护更精准,16套监控设备构筑起无死角防线,智慧安防综合管理平台及监控指挥中心如同“神经中枢”,具备24小时可见光与热成像图像采集、高清视频实时传输、移动终端数据共享、信息协同指挥等功能,让视频监控成为守护林区的“千里眼”。无人机巡查与气象监测仪联手,实时掌握林区土壤墒情、植被长势及病虫害风险;同时实时监控系统对蓄水池周边进行安全监测,构建起智能管护平台,实现林区动态管理精准化。多措并举下,苗木成活率已提升至85%以上,每一株草木都在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。
在新区北部的生态脆弱区,兰州新区农投集团以植绿扩量的韧劲筑牢生态基底,以兴绿增值的巧思激活资源潜能,以护绿固本的定力守护建设成果,将3万亩荒滩戈壁转化为葱郁林海,于戈壁腹地绘就一幅“绿富同兴”的生态长卷,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构筑起立体化绿色屏障。(城镇公司)